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缑玉明 吕霞
这里夏季干热短促,冬季寒冷漫长,全年六到七级大风,有效工期短;项目线路长、点多面广、无通讯信号、缺水缺电;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在这样的条件下,修出一条高品质、高质量的绿色公路,尤为艰辛。
“尽管如此,但我们依然铆足干劲、开足马力,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大霍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建成通车。”9月14日,大霍项目办主任李善英如此告诉“品质交通陇原行”采访团的记者。
G331线大霍公路东接内蒙古,西接新疆,是连接甘、新、蒙三省的重要国防通道,是一条加快“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走廊”建设、促进甘、新、蒙三省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旅游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大漠“天路”。该项目全长123.382公里,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0米,项目建设工期24个月,概算总投资18.4亿元。
在项目建设初期,省交投公司大霍项目办成立征迁专班、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合力,积极协调省、市、县三级林草、自然资源局等地方政府,于2022年6月20日取得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建设用地批复,8月29日取得施工许可批复,为项目依法合规、快速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大霍项目是我省‘十四五’以来首条取得建设用地手续的普通国道项目,获得了省交通运输厅通报表扬。”省交投公司大霍项目办副主任周鹏告诉记者,在“双碳”战略指引下,大霍项目积极参与了“甘肃省绿色智慧公路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课题研究,在G331线丹东至阿勒泰公路大红山至霍勒扎德盖段新建项目上成功应用固废基胶凝材料,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固废基胶凝材料公路应用工程。项目在固废基胶凝材料路基铺筑中,从原材料生产、施工工艺、过程管控、铺筑养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确定了施工参数标准,编制了施工技术指南,为固废基胶凝材料的大面积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铺筑试验段,检测数据均符合要求。据估算,大霍项目可消纳固废4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万多吨,推动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迈上新台阶,走出了一条“联合创新、协同发展、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记者在大霍项目工地看到,一条笔直的公路展现在戈壁中间,工人们顶着四级大风,有的在标线,有的在加装两边护栏。
周鹏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充分考虑边境线特殊的管控要求和安全保障措施,克服气候恶劣、通信不畅、缺水缺电、有效施工期短、地材匮乏等困难,聚焦项目建设关键点,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而且该项目借鉴省内其他项目管理经验,项目全线采用混凝土集中拌和、钢筋集中加工、构件集中预制等标准化施工技术。为提高工程耐久性能,路基填挖交界处进行液压补强夯实,桥梁下部结构及涵洞工程全部使用中抗硫混凝土,桥梁墩柱、肋板台身、桩基等设置条状式抗腐蚀电块。通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大霍项目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监测监理,严格控制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常规安全生产活动,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省交投公司大霍一标安全总监基玉玺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截至目前,大霍项目已累计完成总投资的94.85%。其中路基工程、桥涵工程已全部完成,路面工程完成90%,房建工程完成95%,交安工程完成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