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品质交通陇原行”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武威至仙米寺公路项目四沟咀特长隧道、黄家团庄大桥和武威西枢纽互通立交桥施工现场,初秋的河西大地已白草微生,湖沙渐茫,但隧道和桥梁施工现场没有秋天的萧瑟,有的是鼓足干劲的精神和早日通车的期盼。

△箱梁腹板钢筋绑扎
微创新展现“大”成果
四沟咀特长隧道是武仙公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全长4860米,自开工以来就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穿越地层主要为花岗岩、砂岩等,且洞身穿越一处断层破碎带,岩体极破碎,含水量高。

△四沟咀特长隧道入口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项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微创新、微改造来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例如,在锚管施工时,利用快速注浆装置,明显改善了锚管注浆效果,在纵向排水管施工时,通过设置定位卡具,有效避免了二衬混凝土浇筑导致的排水管上浮现象。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以创建‘优质耐久、经济环保、安全舒适、社会认可’的品质工程为目标,一方面,采用专用锚杆机提升系统锚杆施工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自行式仰拱液压栈桥与便捷式仰拱曲面模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仰拱与填充的分层浇筑,确保仰拱施工质量。”武仙土建二标总工程师陈纨年说。
绿色建设保障生态环境
武仙项目是甘肃省首个穿越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生态极其脆弱敏感。武仙项目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项目建设的底线性任务,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体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落实生态环保责任。

△箱梁架设现场
为减少公路建设大开大挖破坏山体和植被,在前期路线设计时尽量采用了桥隧的方式,降低路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对红线范围内进行封闭围挡作业,避免施工过程中越界。同时,将预制场、拌合站等施工临时设施布设在公路用地红线内,减少了临时占地,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项目还大力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将隧道洞渣进行破碎加工再利用,加工后的机制砂、碎石等材料用于项目建设,既节约了项目施工成本,降低了工程造价,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环水保措施,将桥梁桩基泥浆进行不落地全收集式处理,确保不对保护区内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拌合站水泥罐采用脉冲式除尘技术,保证了零排放、零污染。
精细施工打造优质工程
来到黄家团庄大桥,桥面铺装平整度良好,无裂缝,防撞护栏上的伸缩缝尤其精细标准,优美自然。防撞护栏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桥梁工程外观以及质量的好坏,由于防撞护栏有直线段、曲线段、缓和曲线段等多种形态,给防撞护栏施工带来诸多施工难度。
黄家团庄大桥施工负责人马彦忠介绍:“在桥面铺装施工时,通过添加聚丙烯纤维,减少混凝土裂缝;在桥梁防撞护栏施工时,采用专用施工台车,确保线型顺畅、质量合格;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加强养生,确保混凝土实体与外观质量。”
在武威西枢纽互通立交桥施工现场,土方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工人们正在做最后排水等工序。武仙土建一标质检负责人宋义涛介绍,甘肃恒通公司WXTJ-1项目部落实全省交通建设项目“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创建”暨“百日攻坚行动”有关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和精品建造,着力打造“平安工程”“平安工地”“智慧工地”。项目当前主体已成、正值收尾,下一步将做好最后的冲刺,续写武仙项目建设的绚丽篇章。

△武威西枢纽互通立交全桥合拢
武威至仙米寺公路是G569线曼德拉至大通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甘肃、青海三省区之间重要的便捷通道。项目建成后对完善区域路网结构、打通青海、内蒙古与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重振古丝绸之路、加快武威、西宁、兰州、银川城市群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